科学抗白北京中科技术精湛桃源书院:宁波的教育摇篮
开栏语:前不久,2015年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据报道,除了民生、经济之外,文化产业依然成为今年人大代表和*协委员关注的热点,会议中,仅*协委员、*协各参加单位和各专门委员会在文化建设方面提出的提案就有376件,内容包括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等。
一时间,“文化”成了两会热词。
但是,对宁波人来说,这个词无所谓热不热,因为这些年来,宁波人一直在铆足了劲大搞文化建设,力争文化兴市,文化强市。一句“港通天下,书藏古今”,不仅道出了宁波人自古有之的文化自信,也表达了宁波人今天对文化传承抱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说到文化,书院作为曾经的教学场所,在历史长河中是有着无可取代的重要位置的。就宁波来说,历朝历代都曾兴办过书院,如唐中期的蓬莱书院,北宋年间的桃源书院、城南书院,南山书院,明代的甬上证人书院、姚江书院、中天阁,近代的三一书院、华美书院等。这些书院,大多都已沉寂消弥,但也有一些已经修复或重建。然而,不管是已经逝去的,还是得以“转世”的,它们都为宁波文化史贡献了灿烂的篇章。
这个春天,就让我们循着记忆中的琅琅书声,去寻访宁波那些书院的前世今生。
驱车,出市区后向西,一路上,《桃源乡志》中描写的“依湖傍山,处处栽满桃树,一到春天桃花烂漫”的情景掠过车窗。行驶三十公里左右,就到了四明山脉与鄞西平原交汇处的横溪镇。重修后的桃源书院就伫立在桃源溪畔,四明山峦的半山腰。
还未登山临院,就看到山脚下有一座高达四米的孔子雕像,听书院的工作人员介绍才知道,这座孔子像是特意从山东孔夫子的家乡请来的。书院的门楼,就伫立在百来步外的石阶上,正中“桃源书院”四个镀金大字,端庄沉稳,素朴大气。穿过门楼,回身再看,却见“桃源书院”的“后背”赫然写着:斯文不堕。
桃源书院,就这么庄而重之地出现在了眼前。
朱立奇文/摄
昨日重现,众人重修学术圣地
来时秋不见桃花,空树寒泉泻石涯。
争得时人见鸾凤,不教身去忆烟霞。
——宋郡守曾巩
缓步入内,书院之中,回廊相连。国学堂、四明堂、聚艺斋、汇文轩、品茗轩、名人学术馆和艺术名家工作室等,各有不同的设计风格,古朴典雅,让人恍然有了穿越回北宋的错觉,感觉只要穿上汉服,捧起经学子籍,分分钟可以成为当年桃源书院的一名学童。
说起桃源书院的重建故事,企业家翁国伟感慨万千,他说,“2009年,曾任《中华书局》总30多年、现任清华大学古典文献研究室主任的著名国学大儒傅璇琮先生来宁波参加一项文化活动,他在横街镇桃源书院遗址附近考察后,找到我,希望我牵头,重修这所有着千年历史的桃源书院。”
为了促成书院早日完成重建,傅璇琮先生一次又一次给鄞州区相关部门写信,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询问书院的筹建情况。与此同时,他也一头扎进书海,寻找有关明代浙东建筑的书籍,然后将图纸和相应文字一并寄来,为重建书院,鞍前马后,做了不少工作。
翁国伟彻底被傅璇琮老先生感动了,他决定为桃源书院的重建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就此,他千方百计筹措了数千万资金,并找来国内多所院校的学者,在胡茂伟等一批文化志愿者的帮助下,历时2年,终于让这座千年书院重见天日。
翁国伟口中的“文化志愿者胡茂伟”,现在是桃源书院执行院长。说起来,这位前书法家协会主席在光复桃源书院这件事情上,也是蛮拼的,他拒绝了许多企业的高薪聘请,心甘情愿来桃源书院做义工,并且一干就是三年多。
叔侄建起浙东的“北大”、“清华”
庆历五先生,王氏居其二。本自庄溪来,鄞江先生第一,桃源先生第二……《甬上族望表》
走进书院内中堂,迎面看到一块匾额,上书:酌古堂。
酌古堂是做啥的?正疑惑之际,中国地方志博物馆副馆长、文史专家龚烈沸走了过来,笑着向解释道,“这座书院是由王致、王说叔侄二人创建的,但最初,书院叫酌古堂,因为是叔叔王致将自己的旧宅
酌古堂
修葺一番后,开门受徒的,后来侄子王说接了叔叔的班,才改名为
桃源书院
。”
据龚烈沸的介绍,王致先生在开办“酌古堂”后,因教育业绩出众,朝廷先后两次准备委任他出来做官,可两次都被他婉拒了。王致在家乡安心教书45载,纵然过着妻子下地捡麦穗,儿子上山砍柴才能度日的清贫生活,依旧立志教育,诲人不倦。王致年逾七旬才离开人世,当地人尊重其德、其才,尊称他为“鄞江先生”。
王致去世后,其侄子王说继承叔叔的遗志,将“酌古堂”改为“桃源书院”,继续开堂讲课。此后,王说在桃源书院讲课三十年,期间“庆历五先生”和王安石都先后在这里讲过学。优秀教师们的到来,吸引了大量周边学子前来听讲,一时间,可谓文风蔚然,书声琅琅。
“在
庆历五先生
这样一批
特级教师
的努力下,桃源书院的教育质量越来越高,名声越来越响,渐渐成了浙东地区的
清华
、
北大
。从桃源书院出来的学生,被当地人称为
小邹鲁
。王说本人则被后人尊称为
桃源先生
。去世后,朝廷念其教书育人有功,
赠银青禄大夫爵,赐紫金鱼袋。
”龚烈沸笑着介绍。
王安石与桃源书院的因缘际会
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
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
——宋王安石《慈溪县学记》
伫立在书院门口的“王安石”,美髯飘飘,手托一卷书轴,目视远方。王安石,这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文学家、*治家,他与桃源书院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因缘际会呢?
“王安石27岁那年,他放弃留在京城汴梁的机会,来宁波担任鄞县知县。满打满算,王安石只在鄞县干了一千多天,但就是这三年多时间,他却影响了整个宁波、浙东,甚至是全国一千多年。”原宁波天一阁博物馆副馆长、文化学者邬向东说,王安石不仅是改革家,对教育也非常看重,在他的主持下,鄞县修起了历史上第一座县学。
“王安石可不是光说不练,他自己也曾去桃源书院给鄞县学子们讲过课。未满三十岁的王安石,精力充沛,讲起课来引经据典,立场鲜明,以致他的每次授课讲学,都能引来学子们的
强势围观
。如果王安石能开一门
选修课
,那肯定是堂堂爆满。”邬向东打趣道。
王致先生去世,王安石听闻后万分悲痛,亲自题写墓志铭《鄞江墓志》:四明士大夫立言以垂后世者,自先生始。
桃源书院越办越好,教育成绩显著以至于惊动当时北宋的皇帝宋神宗,为了表彰桃源书院的功绩,他御书“桃源书院”四个大字赐予书院。这不仅是浙东首家,在当时全国也是极为罕见。
申遗,让世界知道宁波书院文化
熙宁九年,神宗御书“桃源书院”四大字赐焉。
——《四明谈助》
宋代之后,由于年久失修,桃源书院几度荒废又几次重修。明嘉靖年间,邻居家一场大火蔓延过来,将整所书院无情地吞噬,从此,桃源书院就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了一页墨迹泛*的史料。
2012年12月,由鄞州区和宁波市有关方面的代表共同参与,成立了桃源书院建设委员会,聘请王蒙、徐季子担纲名誉主任,傅璇琮任主任。桃源书院重修后,相继举办了国学培训、祭孔、浙东文化暨中国书院文化研讨等一系列活动,还与宁波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并且设置了适应学生们的课程,桃源书院誓将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到底。
桃源书院重获新生,也引来全国文化专家的瞩目,浙大教授龚延明肯定了桃源书院的历史地位,他认为,宁波成为今日的历史文化名城,与宋代特别是南宋以来鄞县成为科举大县有着密切关系。桃源书院作为北宋初期的书院,开启了宁波人读书的风气,让无数寒门子弟心向学问,尊师重教。
中华书院院长刘东昌教授明确表示,桃源书院的历史价值,可以达到申遗的标准:“中国书院文化是世界优秀文化的一部分,现我们正在进行中国书院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筹备工作,以桃源书院在中国书院的重要地位完全可以与岳麓书院、嵩阳书院、*洞书院等一起参与其中,向世界展示中国书院文化的悠久历史和魅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今天,已有千年历史的桃源书院,应该担负起更光荣的使命,书写新的辉煌。”
(原标题:桃源书院:宁波的教育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