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里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老诗说农耕文明时期的园林艺术 [复制链接]

1#

《礼记·札记》:“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槽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远古时期的人类,树巢而居,茹毛饮血,巢穴而居,采集渔猎。

人类对大自然环境的被动适应状态在生存演化过程中,人类对动植物的形态,颜色等外观特征吸引并有了心灵感应,赋予生命意义,对动植物产生了崇拜。原始文明后期,聚居人类农业的部落,出现了原始氏族公社文化,先人类生息繁衍,创造了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

当时的人类的生产力非常低下、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相当薄弱,只能依靠团体的力量才能获得生活物资和材料,是没有办法去创作造园活动。即使到了繁荣的旧、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典型的村落,如西安半坡村,锄耕农业和家畜饲养,用手工制作精致的形态和花纹的陶器。但是这一时期的劳动生产率还是很低下,除了生活物质外也只有极其微小的剩余物品。

年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一块形似马鞍、造型厚重、上刻五叶纹植物的陶块,是迄今为止最早关于植物盆栽的资料。其中《再论河姆渡五叶纹植物》写道:“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五叶纹表现的是盆栽万年青的形象,此陶块应是屋脊或屋檐上的一种装饰,可能象征着生命不息和子孙的旺盛,并逐渐由信仰演化为一种民间习俗,流传至今”。除此之外,河姆渡遗址中还发现人工花木有珠兰、夜合花、旱莲木、九里香、荷花、杜鹃、石韦、海金沙等30余个种属,有的可能是河姆渡的人类作为植物观赏栽培的。盆钵是盆栽的重要组成。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多件陶器,其中有四足的方形陶盆,还有两耳的圆形陶盆,形状类似现代盆栽的花盆。这些发现说明,早在公元前1万年至公元前年的新石器时代,河姆渡的人类已将植物栽入器皿供作观赏或者祭祀之用,我国盆栽园艺无疑起源于河姆渡。

在逐渐满足了人民祭祀温饱的需要,园林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其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为:种植,养殖,观赏不分,为全体部落成员共管共享,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这个时期是园林产生的初始阶段,“囿”、“台”、“园圃”成为园林的缘起,考古发现的良渚文化祭坛,具备了原始状态的高台形式。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进入农业文明阶段后期,种植园圃,养殖鸟兽。菜园,果圃,兽场分化为提供生产为主的果蔬园圃和供观赏为主的花园,猎苑。

世界园林体系逐渐开始形成,宗教,种族,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历史地理和文化交流等影响形成了形式多样的园林体系。伴随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城镇,国都,手工业,商业,使园林技术不断提高,为园林的大规模兴建提供了技术条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