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里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咫盆一叶有大千 [复制链接]

1#

扬派盆景《云壑松风》(梅静摄)

时光倒流千载。一个风和景明的日子,扬州蜀冈之上,一位潇逸士人将一枚玲珑白石娉婷立于一只浅盆,而后抑扬吟咏:“梦时良是觉时非,汲水埋盆故自痴;但见玉峰横太白,便从鸟道绝峨眉。秋风与作烟云意,晓日令涵草木姿;一点空明是何处,老人真欲往仇池。”时值北宋元七年(),吟诗者苏轼,扬州知府。

千年之后,蜀冈葱茏依旧。冈畔的盆景博物馆中,两株五针松依偎相拥。雄株伸出健壮的手臂,为伴侣托起如云浓荫。雌株仰着婀娜的腰肢,向情郎舞起朵朵绿扇。在它们身后,山林幽静,溪流潺潺。

这是一件扬派盆景的精品,名为《云壑松风》。盆景,在蜀冈——扬州文脉的栖息地,千年相约。

诗画中走来

咫盆一叶,却浓缩大千世界、万方雅韵,此即盆景。在以尚文崇雅著称的扬州,盆景很早就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最有力的见证即苏轼的那首《双石》诗。此诗为今天的人们描绘了当年扬州的风雅画卷,在这片浸润着文脉与墨香的土地上,才华盖世的苏文豪不仅与文友们诗酒唱和、游历山水,还以制作盆景自娱。

他在诗引中写道:“至扬州获二石,其一绿色,冈峦迤逦,有穴达于背,其一玉白可鉴,渍以盆水,置几案间。忽忆在颍川日,梦人请往一官府,榜曰仇池。”由此可见,在苏东坡生活的北宋时期,盆景已是扬州文人雅士间比较流行的一种爱好,制作技艺也已相当成熟,就连知府大人也能亲手制作了。

其实,翻过东坡先生的诗篇,在宋代之前,扬州盆景就已出现,它与中国盆景的起源几乎同步。早在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懂得了将大自然里的草木与山水,以盆栽的形式留在身边欣赏。—年在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出土的新石器遗址陶片,上面就刻有一只方形陶盆,内栽形似万年青的植物。

其后,在河北省望都县出土的东汉墓中,考古学家又发现了绘有一陶质卷沿圆盆的壁画,盆内栽有六枝红花,置于方形几架之上。这表明,在东汉时期,盆栽植物已进入人们的寻常生活。

及至魏、晋、南北朝,由于山水画逐渐从人物画中分离并兴起,将昆阆之形缩于方寸之盆,有了可供借鉴的样本,盆景开始形成。

至艺术全面繁荣的唐代,盆景制作已达较高水准,并在民间和宫廷广为流行。年在陕西乾陵发掘的章怀太子墓壁画中,即有一侍女手托盆景,中有假山小树。在唐阎立本绘的《职贡图》里,也有肩扛、手托山石盆景进贡的场景。文人、士大夫亦以制作盆景为乐。冯贽《记事珠》中云:“王维以*瓷斗贮兰蕙,养以绮石,累年弥盛。”诗人白居易则有咏山水盆景的诗作:“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削成青玉片,截断碧云根。风气通岩穴,苔纹护洞门。三峰具体小,应是华山孙。”

宋代,盆景分支为树木、山水两类。故宫收藏的宋画《十八学士图》四轴,其中两轴都绘有盖偃枝盘、悬根出土的盆松。宋人王十朋在《岩松记》里也对松树盆景作了详细描述:“友人有以岩松至梅溪者,异质丛生……藏参天覆地之意于盈握间,亦草木之英奇者。余颇爱之,植以瓦盎,置之小室。”

由于山水画达到空前水平,宋代的山水盆景亦有了长足发展。书法家*庭坚在得了一块珍贵的“云溪石”后,曾赋诗:“造物成形妙画工,地形咫尺远连空。蛟龙出没三万顷,云雨纵横十二峰。清坐使人无俗气,闲来当暑起凉风。诸山落木萧萧夜,醉梦江湖一叶中。”由诗可见,“咫尺千里,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在盆景中已广为运用。现在扬州瘦西湖公园陈列的一块钟乳石,山峦起伏,幽壑绵延,相传就是宋代进贡朝廷制作盆景的花石纲遗物。

元代,出现小型盆景,人称“些子景”。当时有一位名叫韫上人的高僧即擅长此道,元末诗人丁鹤年曾作诗《为平江韫上人赋些子景》:“尺树盆池曲槛前,老禅清兴拟林泉。气吞渤澥波盈掬,势压崆峒石一拳。仿佛烟霞生隙地,分明日月在壶天。旁人莫讶胸襟隘,毫发从来立大千。”

明代,扬州盆景已形成自身特色。至清代,漕运盐业带来了扬州经济的繁盛,盆景走向了更多人家的庭院和案头。“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就曾以梅花盆景入画。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亦以文字多处记载,如写九峰园“中有曲室四五楹,为园中花匠所居,莳养盆景”;写康山草堂主人江春有一亲戚“善培植花木,能于寸土小盆中养梅,数十年而花繁如锦”。现陈列于扬州盆景博物馆的一盆提根*杨盆景,即为清中期之物。远看,它严整而富有变化;近看,它主干曲折,状若蛟龙,似欲腾云而去。

妙手裁云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盆景也是如此。尤其是树木盆景,由于不同地域出产植物亦有所不同,加之文化传统、欣赏习惯的差异,五大流派逐渐形成。

以广州为代表的岭南派,雄健繁茂,飘逸豪放。多采用“蓄枝截干”的技法,即枝干蓄养到一定粗度后就加以剪截,留下合适的新枝让其生长,渐而形成美丽的树冠。常用树种有榆、朴、福建茶、九里香、雀梅、榕树、罗汉松、三角梅等。

以成都为代表的川派,虬曲多姿,苍古雄起。特色技法为“棕丝蟠扎”,借助“弯”与“拐”,让树身形成富有韵律的扭曲。常见树种有金弹子、银杏、紫薇、罗汉松、六月雪、梅花等。

以苏州为代表的苏派,老干虬枝,简秀古雅。以棕丝攀扎形成椭圆而中间略隆起的云朵状枝干,是其主要特色。常用树材有松、柏、榆、雀梅、三角枫、*杨、石榴等。

以上海为代表的海派,雄健自然,苍古若画。特点是以金属丝弯扭枝干,形成屈伸自如、优美流畅的造型。常用树种有五针松、罗汉松、锦松、金钱松、真柏等,以及迎春、火棘、紫藤、石榴等观花、观果植物。

而以扬州为代表的扬派,由于受扬州明清时期绘画中“枝无寸直”原理的影响,形成了严谨而富有变化、清秀而不失壮观的个性特色,最鲜明的特征是主干虬曲多姿、小枝“一寸三弯”、树冠平整如云片。常用树种为松、柏、榆、瓜子*杨等。

扬派盆景的一寸三弯和云片

现年72岁的林凤书先生,从事扬派盆景制作已有43年。如今他虽已退休,但仍经常指导徒弟和高校园艺专业的学生做盆景。在他的工作室里,摆满了粗细不等的棕丝和大小各异的剪刀。“扬派盆景功在剪扎”,谈起操练了大半辈子的手艺,他的脸上绽满了笑容。

林凤书仍然心系盆景(刘江瑞摄)

树干造型是盆景姿态的根本,因此“选本”极为重要。为了找到须根发达、干体健壮、主枝丰富、分枝均匀的树本,几十年来,林凤书几乎踏遍了扬州及周边的苗圃、郊野,有时甚至远赴千里,入山寻宝。

树本觅到后,即要根据其形态用棕丝予以个性化的造型。之所以选用棕丝,是因它能经风吹日晒,颜色又与树木相近。市场上没有现成的棕丝,林凤书就和前辈们一样,买回棕榈树皮,用水浸泡后,将棕丝抽取出来,再捻成粗细不同的棕线。

棕法图示(林凤书绘)

第一棕通常使用扣套法,扎在树干贴近土面的位置,使主干在下部就开始弯曲。然后用活结扎第一弯,调节棕丝松紧,待弯曲符合构想后,系成死结,剪去余棕。之后可视枝干具体情况,选用扬棕(上部系棕)、底棕(下部系棕)、平棕(水平系棕)、撇棕(使枝转变方向)等方法,扎成第二弯、第三弯……如果树干较粗或木质较脆,则在需要弯曲处缠上麻皮或布条,以防折断。

棕法在扬派盆景技法中十分关键,“有十一种呢”,林老掰着手指说。比如,在扎桃、梅等较长枝条时,不必每扎一个弯就将棕丝剪断一次,而可以用一根细棕连续扎弯,此即“连棕”。

扎片基本成形后,发现主枝下垂或上翘时,从主干上系棕,将其调为水平,为“吊棕”。在相邻或相隔的枝条上系棕,作左右移位,又为“拌棕”。

树枝剪扎之后,就该整理叶片了。扬派盆景讲究枝片平而薄,如同掌状云片。“这需要综合运用底棕、平棕等多种棕法,并辅以修剪,让它变得平整。”林老的手指娴熟地在一株榔榆上穿梭移动,葱绿的榆叶也仿佛听懂了他的手语,配合地舒展着身肢。

扬派盆景的独有语言,在一代又一代的盆景艺人手中传承。林老的前辈万觐棠、王寿山等,把传统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后来人,林老这一代人又培养出了一大批技术纯熟的骨干。年,扬派盆景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活水草木新

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成不变的艺术,其生命力就会减退,注入新的时代元素,则能青春常在。扬派盆景的传承人在思考着、实践着。

现年70岁的赵庆泉,20多岁时即从事扬派盆景制作。引领他从传统走向更广阔世界的,是苏北农学院教授、盆景专家徐晓白。“盆景是一门融文学、诗词、绘画和美学理论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搞盆景艺术,不能仅步前人后尘,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徐教授的指点使他茅塞顿开。

赵庆泉在制作盆景

赵庆泉将扬派盆景的精髓与现代人崇尚自然的审美理念相结合,融汇树木盆景和山水盆景的表现手法,对传统的水旱盆景进行改良,创造出了一种极富诗情画意和自然野趣的新意境。他的《八骏图》,疏朗丛林中,一湾春水边,八匹骏马或探颈畅饮,或悠闲漫步。年,此作荣获第一届中国盆景展览一等奖。其后,他又陆续创作出了《小桥流水人家》《饮马图》《幽林曲》《古木清池》等佳作,在国内外展览中获得重要奖项。

在赵庆泉看来,盆景是创作者的一种心灵表达,即所谓心之所想,艺之所至。近些年,他在品读中国古代画谱时,发现树木大多主干瘦劲、枝叶疏朗,鲜有矮壮丰满的树形。琢磨后才明白,其实这源于中国文人的审美取向,即瘦中更见风骨和精神。他的心被这种“文人树”怦然击中,此后,他便转研此道,多年来精品迭出。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对一株刺柏盆景进行改作,在保持主干直立高耸的同时,历经数年,将一根主枝几度攀扎,使其扭转往复,并紧贴主干呈90°垂跌。整株树体线条凝练,清癯脱俗,恰似一位清心傲骨的文人。他为之取名《高风亮节》,可谓形神俱肖。

赵庆泉作品《高风亮节》

如今,赵庆泉独树一帜的盆景艺术不仅享誉全国,还在国际盆景界获得认可,许多国家邀请他前往讲学和演示。其中在纽约盆景大会现场创作的《三角枫》被美国国家盆栽和盆景博物馆收藏。

林凤书和扬派盆景的年轻传人们也在求变推新。在林老的作品《柳村诗话》中,一丛垂柳临水轻舞,柳荫下,老叟对弈,茅舍掩扉,其意境正合唐伯虎的诗句:“杨柳荫浓夏日迟,村边高馆漫平池;邻翁挈盒乘清早,来决输赢昨日棋。”

林凤书作品《柳村诗话》

70后盆景技师万朋和胡旭升创作的《行云》《新岳》等作品,既承袭传统,又有抒情新意,在全国、江苏盆景展中连获奖项。

又是一个丽日风和天,蜀冈下的扬派盆景博物馆里,碧云轻栖,翠荫滴露。一名年轻人跟在一位白发长者的身后,仔细地为一件件盆景修枝理叶。

“师傅,您能给我讲讲它们的故事吗?”年轻人虔诚地问。

“呵呵,你去读读苏东坡的诗集,它会告诉你。”长者的眉眼里盈满了笑意。

年轻人抬头眺望远处的天空,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

(本文配图除已注明来源外,均为扬州盆景博物馆提供)

-END-

往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