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里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中医美学文化说起现代人文关怀必不可少 [复制链接]

1#
北京什么皮炎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qsnbdf/150717/4658077.html

春百花、夏凉风、秋皓月、冬白雪,这是自然的现象。水流潺潺,燕语花香,鸟翔蓝空,鱼跃碧水,这是生机意境。朗朗乾坤,生生不息,和谐、周畅,健康意象。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这也是中医意象。万物的形态义理妙美,天地有大美,取象以类比,中医也有大美。

看,诊病有审美过程的意象。望诊有:白裹朱砂、黑似烟煤等,是视觉意象。号脉有:水漂浮木、珠走玉盘、如按琴弦,如轻刀刮竹等,感观意境。而且这种感观是一个与天地自然融合的过程,是一个谦虚、忘我、慈悲的过程,是意象之美。而治病则属于恢复生机之美的过程。

三部、四季、五味、六气、七情,八风、九候,及至十二经脉、二十四时节,及脏腑的之间的相应、和谐、有序、全息之妙,是中医系统理论之美。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君、臣、佐、使,是主次协调的智慧之美,简而易从。

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气至,顿之则心安,是技艺灵动之美(细想,竟与书法有些相通)。

中药的名称,如当归、玉竹、白头翁、何首乌、九里香、罗汉果、过江龙等,浪漫而优美。甚至还有可串成诗:

君东渡大海,独活于生地。如浮萍漂泊,牵牛依篱。不知思念否?今日当归也——家乡常山,及祖国熟地。春有牡丹,夏有芍药,秋有菊花,冬有腊梅。真是花红紫草苏木青。金樱银杏玉竹林,龙眼蛤蚧鸣赭石,仙茅石斛连钩藤。家中东园遍布金钱草、悬柴草;西园盛开百合花、月季花。北墙爬满络石藤、青风藤;南池结有石连子、*实子。但风青果累,花粉四溢。令尊白前公,拄虎杖,怀马宝,扶寄奴,踏竹叶,左有麝香,右有红茶,槟榔陪伴上莲房。已是薇薇白头翁矣——令堂泽艺婶虽年迈而首乌,犹千年健之松针也。唯思念海外千金子,唯盼全家合欢时,望勿恋寄生地,愿君早茴香(回乡)。

一连串中药名,与其说组成一个思念的故事,不如说是对正统中医药文化的思念与回归的召唤更合适。

传统医学,配上传统文学,是多么的感性与灵通,看《*帝内经》、《频湖脉学》等经典的句子多优美,言简而意深,韵味悠长。如醇酒,越品越有余香,经历千年,依然芬芳四溢。

经典的东西与学问,总是令人回味,总有贴近人性的温馨,历久而弥新。

经典与流行,就像精品与快餐,一个值得珍藏欣赏,一个只可附庸风雅,解一时之饥。

不是吗?看现代的流行歌曲,流行文化现象,有多少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三年内不淡忘已经非很不错了。

更可笑的是,即使是现代医学,所谓科技与权威,在医学领域不也是以往一种说法,如今又是一种说法,大概率多少年后又会是另一种说法。这大概是缺乏根本,迷失根本的表现。说穿了,其实是少数资本忽悠吃瓜们,兑现利润再换马甲变身,借尸还*故技重施的表现。只有经典的东西,因为把握了根本,所以可以千年不变,历久而弥新。

文化的快餐,就像沙漠的荒芜,又像方便面的诱惑,不断引诱大众的口味,却又让大众处于喂不饱的状态。假如喂饱了,又会被扔掉。

而那些经典的东西,当然,包括传统医学。对于现代人来说,无论懂,或不懂,他都在那里。无论赞,或毁,他都不增不减。可惜,现在那些砖著,繁琐兼唠叨,味同嚼蜡,老婆娘的裹脚,又嗅又长。“当归”,又谈何容易?

科技在进步,人文却在倒退。这是现代社会的失衡所产生的虚火——浮躁而迷惘。在物质的追逐中,往往迷失了自己。

也可以说一句,有着不断认识外部世界的能力,但对生命的自身一无所知。以至,在日新月异、繁花似锦的发展之中,却找不到自我的位置,倍感不安,空虚,迷失信任,也欠缺宗旨。从而,在竟争财富的追逐中,不断用快餐文化的方式麻醉自我,填补空虚,却又发觉始终喂不饱。热闹场上的光华,掩饰不了心头的枯槁。

南怀瑾说,科学,美国是老子,人文却是孙子。绵延几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更是我们的优势。人文精神必需与物质科技同步发展,人性才不致于迷失、退化或秃废。可惜,我们在学习先进科技的同时,却不知配上发挥自身固有的优势,而且,迷惑别人的设计摆布之中,不断抛弃自己优秀文化的成份。

不见么?学院里学中医的在迷惘,邯郸学步跟着西医的步伐,结果不知什么是中医。至于持证在岗的新中医,在血压计、扫描设备的摆设中,退化了感知生命的本能,失去了治未病的高明。

西医是注重数据、仪器、冰冷的医学。由医理,到制药,都是实验的过程,甚至是对动物残忍的过程。他们是分析、肢解、物理思维的方式去试图寻找理性,对生命的根本却所知甚少。所以,才有人承认,除了科技仪器在进步,那么多年了,现代医学根本没进步。适宜手术治伤,却不适合治病。

而中医更多是人文性质的学问(而不只是知识),有着人与自然和谐的认知,有着对生机的感知能力。自我感知生命之美,自我鉴赏生机之妙。学中医,应该是很开心,很怡悦,很健康的事。不同的体系,不同的文化理念,中医何必降低维度拜西医,用物理分析的方式支离破碎看生命,那是枯槁、压抑的。难道生命就只有血肉与骨头,中医更有神韵——这是整体和谐生机之美。这是物质科学在生命领域的碰壁。生与死的区别在哪里?假如只是物质,岂不是补上物质就不会有死亡。

有句话劝世人,学中医不要上中医大学,学中文不要上中文大学,这是为什么?因为感知层次的东西,经不起分解与推敲。一推敲就变味。就像是生命与非生命区别,有些是本能的东西,何必理性去破坏。

传统文学就像中国书画,懂得留白之美,文字上惜墨如金,却想像无限。现代的文学,什么语法分析,什么语句分解,结果应有尽有,细枝末节,却枯槁乏味。古人说,“行文节节相生,层层变换,如万顷怒涛,忽起忽落;亦如神龙矢骄空中,灵气往来,不可方物”,多么形像、通畅、贴近人性生机的美感。假如过多分解,翻译,意思可以接近,但语感肯定变了味。《红楼梦》丰富高深的造诣,国人容易懂,何必一定要翻译成英语的版本给国人看,至少会少很多语趣。中医的教育不也是那样么?在丧失本来面目了。以手指月,但不要误认为手是月。人可以认识事物,但那个能够认识的本能是什么?

中医是有感知,连贯而有温度的医学。假如执着于物质数据东西,却对生命整体的机理所知甚少,或有失偏颇,顾此失彼,卖弄数据,又有何用?科技如此发达,物质给养丰富的今天,为什么仍然有那么多疾病没冶好?为什么人类的疾病越治越多?物质永恒,为什么生命短暂?这是物质科学至今没法回答的问题。而老子却说,死而不亡者寿。“死”与“亡”原来不是同一回事么?道德是否赋予了生命更深层的意义?这些人文思想,才是约束人性健康向善的美学。传统中医的追求,就是这种人文美学的实践者,实践升华人性生机的和谐之美。

科学与人文,物理与生命,并没有冲突,只是认知与对待的方式会有区别。如果能够协调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是社会进步与健康的体现。

传统中医是很好的文化载体,有着丰富的人文关怀理念,是构建优秀文明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应该重视,任重要道远。

编后语:

写中医时评不容易,需要涉及各方面内容(如前两篇《千古繁华一朝丧,被西医和平演平图谋*害的中医》及《从“清肺排*汤”看中医现状的尴尬》),同时又要考虑读者理解的层次,说事实,又会得罪人,不容易。不过,说实的,随缘论道,有些文章无论是医者、从*或经商,都可以找到启示的意义。假如单纯就医论医,很难理解中医今天的局面。中医很多人不是不知其美,就如春秋战国时期,世人不是不知孔子博学贤慧,为何他到处碰壁,甚至不受待见?同理,就如论医,很难有答案。然而,有道则现,无道则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世人。修身治事,中医是很好学问。今天换换风格,一篇随笔,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