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里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梦里叶家 [复制链接]

1#

叶家是牯牛降山脉、秋浦河源头的一个村子。

石台与祁门两县接壤处多山,分界线往往依山势而定,折折曲曲,两县交界地块咬合得十分紧密。仿佛一方伸出友谊之手,另一方伸过手来相握。叶家便是这样一只手,这就是友谊。

叶家村史有四五百年,三百多人口的村子拥有一个大姓:叶氏。村庄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牯牛降主峰延伸过来的“低岭”山腰间,几十幢房屋,三五户一连、七八家一处,黛瓦粉墙,清一色徽派风格。站在村里,无论往山顶看,还是朝下俯瞰,都已经看不到“大山”的险峻与威严,四处一片柔和,亲近。叶家与以富硒闻名遐迩的大山村相邻,但一直默默无闻。叶家与大山村王、李、洪三家联袂组成了一个和谐无极的空间。置身大山村,极目远眺,白云生处便是叶家。如果把大山比着一个舞台,那么叶家就是大幕的后方。那些操纵天地万象的大师和全部的道具都藏在叶家。

大山村与叶家之间由一条窄窄的沙石土路相连,宽处可容两部板车相让。两地间三四里地徒步只需四五十分钟。小路弯弯,近树远山,溪水潺潺,叮当作响,步移景换,犹如一层又一层面纱。沿途漫山的杜鹃花,红的、紫的、白的,嫣然绽放,还有那时隐时现的九里香树花白耀眼、浓香袭人,从坡上漫过淡淡茶香,从草丛溢出幽兰花香,令人心旷神怡,把一行人诱惑得就想赤足而行。当我们一步一步、一弯一弯向叶家移近,叶家的容颜渐渐清晰,笔者像是寻梦,去印证一份遥远的记忆,又像是赴约,赶去会见一个未曾谋面的老朋友。因为“叶家”在笔者心中已经怀揣和搁置了差不多四十年。准确地说,笔者出生在一个距离叶家不远、但相隔几重山的地方。这次叶家从梦里走到眼前,是一个梦起童年者的宿愿。这是此行中笔者一直没有透露的秘密,叶家当然也不知道。

叶家的村口天生如一道关卡,两片风景树林,犹如两扇天门,苍天古木、翠竹绿树下,一个大亭子,为行人遮风避雨。转过村口,叶家全景展现在我们面前时,笔者简直被惊呆:多熟悉的地方,多熟悉的场景!这不正是梦中的那个叶家吗?———崇山峻岭中,一个清纯、宁静的村寨,青石板铺路,老屋连着老屋,刀耕火种,怡然自得。现实的叶家与梦境里的叶家如此吻合与相似,若不是神交已久,若不是多少回*牵梦萦,怎么可能有这般境界?走进村里,淳朴好客的叶家人,诚礼待客。面对一群陌生来者,热情地将大家迎进屋里,将家中的干果、水果等各种风味小吃和盘托出,还要为客人沏上一杯杯散发着兰花香的绿茶。家家户户厅堂前悬挂的一框框老照片,如一道道记忆的风景,还有那些土得掉渣的器物,勾起人的无限往事和许多回忆。叶家呀,就是一个容易让人想起老家的地方!

叶家没有任何化工污染。整个村庄唯一的“工业”就是一个很小很小的绿茶加工厂,我们路过的时候,赶巧厂里正在制作云雾茶,那一阵阵茶香直把大家薰得如痴如醉,留连忘行。

世世代代的叶家人在山地间繁衍、生息、劳作,那块凹凸不平的山地就是叶家人的全部。叶家是一幅完整的活动的人类劳动生活史图。

按照现代观念和标准来评判,叶家落后、贫穷,甚至是荒凉的。在全球化、现代化迅猛推进的时代,叶家受到了现代文明的冲击,但是叶家坚守一方,保持本色,可贵得罕见。叶家是一块净土,一块未曾雕琢的美玉。叶家可以被忽略,但绝不能可有可无。如果没有叶家,也就无所谓大山,更无所谓秋浦河。对于行色匆匆的游人,叶家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只有静下心来,小住几日,轻轻地走近和融入,才可以相识相知,才可以品出叶家的醇厚,才可以体味到一些乡土人的情思。

作者简介:李求实,笔名秋石,汉族,年10月出生,安徽省石台县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大专学历,石台县粮食局副局长。20世纪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散文随笔作品刊于《安徽工人报》《新安晚报》《大散文》《茶世界》《安徽文学》《作家文荟》等报刊。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邮学、集邮研究文章刊于《中国集邮报》《集邮报》《集邮》《集邮博览》《天津集邮》《上海集邮》《安徽集邮》等报刊。系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脑教育报》终身荣誉员工,长期担任国家邮*局特邀监督员。现任安徽省集邮协会学术宣传委员、池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石台县作家协会秘书长。

正月舞龙灯

婚礼

走亲访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